首页 > 都市青春 > 纽约1990 > 第483章 剥削合同

第483章 剥削合同(1/2)

目录

更让林恩皱眉的是德瑞事后面对媒体的态度。

他将这起严重的暴力事件轻描淡写为“争执”或“打架”,甚至归咎于受害者,暗示是对方先挑衅、不尊重他,他的行为是“理所当然”的反应。

在1991年《滚石》杂志的一篇报道中,谈及此事,他说了一句非常臭名昭着的话:

“这不像我计划好的。它发生了,我道过歉了,我们就这么翻篇吧...我那时喝醉了,我正在努力把这事儿抛在脑后。如果她还在耿耿于怀,那是她的问题。”

但林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(并非认同)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。

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“匪帮说唱”(gangsta rap)文化语境下,德瑞的公众形象被塑造成一个“街头硬汉”,暴力,包括对女性的暴力有时被扭曲为一种“力量”、“真实”和“不容侵犯”的象征。

他的公开表态完全符合这一扭曲的人设:不认错(认错会被视为软弱)、不反思、甚至将暴力行为辩解为对“不尊重”的回击,并将其艺术化写入歌词作为吹嘘的资本。

具体到迪巴恩斯事件,在林恩看来,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媒体与明星之间固有的矛盾。

这些八卦媒体为了新闻和热度无所不用其极的尿性,他再清楚不过,就像当初在《与狼共舞》首映时,新闻集团派来挑衅自己的那个记者。

只是黑人音乐人们普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媒体应对训练,成名后身边也缺乏足够专业、冷静的团队。

他们的随行人员往往就是和他们在贫民窟里从小混到大的跟班,这些人素质更低、更冲动,只会扩大矛盾。

也不会有人引导他们该如何正确、理性地处理这些潜在的冲突和挑衅。

“如果换成是我,”林恩心想,“有哈维、福勒、盖伊和专业的安保团队在,这些矛盾根本不需要我亲自出手解决——当然,除了我亲手揍了查理辛那一次例外。”

林恩将脑海中关于德瑞暴力记录的思绪暂时搁置,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这位沉默寡言、甚至显得有些拘谨的音乐天才身上。

他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计划——不仅要合作,更要引导。

他身体微微前倾,语气平和:“德瑞,我听艾斯提之前提到过,你身上好像还有些...合同上的麻烦?和 ruthless records以及 eazy-e之间?”

德瑞点了点头,一直显得有些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沉重和无奈。

他声音低沉地解释道:“是的,很复杂。我和 ruthless签的并不是一份简单的艺人合约...那是一份制作人合同。我最初是以制作人和n.w.a成员的身份签约的。”

他详细说明道:“合同规定,我必须为 ruthless旗下的其他艺人——比如 d.o.c.、above the law、j.j. fad这些人——制作音乐。但我从这些制作中能拿到的版税…低得可怜。”

他顿了顿,报出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,“一张唱片,我只能分到十几美分。”

林恩闻言,大吃一惊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返回顶部